聆听先生成长故事 | 韩高年:文化与生活从来都是息息相关的
他,视野开阔,求索笃行;
他,治学严谨,笔耕不辍;
他,文体兼修,动中求静。
他常对学生说:
“我们就是要用最聪明的头脑做最笨的事,
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去做。”
他就是集儒雅和洒脱于一身的韩高年教授。
涤荡心灵,启迪智慧。新学期的“师说——聆听先生成长故事”如约而至,本期活动有幸邀请到韩高年教授为本、硕、博同学分享他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成长故事。
韩高年,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统战部部长、副校长、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首届“飞天学者”特聘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在学术研究之余,韩老师深切关注现实,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曾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甘肃电视台《走进国学》及《金城讲堂》等栏目平台的主讲人。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
属于韩老师的成长故事
很高兴来到“师说”的活动现场,和同学们分享成长和治学中的一些体会。目前,我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转型和展开当中,还远没有到总结的时候,在这里我只是分享自己学术研究过程中“不成功”的经验,虽不成功,可能会对在座的各位同学起到一种警示的作用,就好比在公路上立个“此路不通”的牌子,同学们或可一定程度上免去像我一样摸索、探寻的艰辛。
本科阶段,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大冬天我们一个宿舍的同学全部逃课去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的古籍书店淘旧书的往事。虽然因为逃课心中忐忑不安,但大家满载而归,都淘了好多书。任课老师发现课上缺了很多人,点了名。下节课时老师问我们干什么去了,我们如实地告诉老师,我们大家一起去淘旧书了。结果老师不但没生气,还说:“这么好的消息,为什么不告诉我啊?”后来我们师生经常一起去书店淘书,有的同学还和老师抢着买同一本书!有次去这位老师家里,才发现老师的书也特别多。老师的嗜书如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自己花时间刻了一方印,上刻“书痴”二字,以自勉。记得那会儿我们住在学生区五号宿舍楼,同宿舍同学每个人的床上、床底下,满满的都是书。
正是那段时光,那种氛围,使我慢慢地在专业上有了偏好,大一、大二的时候,我对外国文学、小说和诗歌特别感兴趣,到后来渐渐对神话故事、《诗经》《楚辞》《左传》等这些传统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影响和决定了我后来的学术研究领域的选择。
我觉得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有时正是那些不经意的小事促成了必然性,却决定了此后你选择的路。必然性源自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往下走的冲动和动力。关于兴趣的培养,我觉得一方面取决于个人主观意愿,另外一方面受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氛围影响。您刚刚谈到,因为淘书、读书的契机,最终走上了研究传统文化的道路,您觉得当前我们如何更好地普及传统文化呢?韩老师
传统文化的普及是一个大命题。从治学目标的角度来说,研究专业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把研究结果分享给社会大众,但是作为教师来说,首先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现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所以,学术研究之外,我也比较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主要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作品的普及。这一方面是因为西北师大中文系在这方面有特别好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因为大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我们国家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华文化的复兴局面也呼之欲出。相较以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全社会自上而下的共识。现在,我们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都非常好,也营造了一个普及的良好氛围。正如大家所了解的,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普及节目,还有网络上《诗词续写》《诗词接龙》等游戏,都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用一种更有亲和力和时代感的方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用好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这样的传播方式非常好。传播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一股时代浪潮,我只不过是这个浪潮当中的一朵小小浪花!自从踏上讲台,我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当然也没有什么傲人的成绩,不过这也正是我不断学习和提升的动力。
在《哪吒》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哪吒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简短的几个字生动地刻画了勇敢坚毅、敢于同命运斗争的人物形象。您认为我们当代青年怎样才能像哪吒那样挺立时代潮头?
韩老师《哪吒》这部电影,确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进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统一,同时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离不开成长的客观环境,它决定了人的成就大小,也决定了人的命运走向,但客观环境又不是完全起终极性决定作用的。在哪吒身上体现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定胜天、天人相分;强调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想要追求的目标,成就自我,主宰命运;人也可以凭借自己的奋斗改变天然禀赋的不足,甚至是一些缺陷。
很多人通过阅读传统经典,尤其是在先秦经典中汲取到了前进的动力。我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里面有《论语》这部书,它是孔子和学生分享成长经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其中就有很多战胜自我、战胜客观不利因素走向成功的典型例子。我觉得哪吒身上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本质上就是一种抗争精神。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干部和青年学子,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要为民族、为国家、为自己的前途努力奋斗,督促自己刻苦学习。这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种体现方式。
主持人
您是如何看待“内卷”这个网络热词的?
韩老师关于“内卷”现象,最近大家谈的比较多,实际上这种现象不是今天才有,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内卷”。我觉得“内卷”作为一种社会思想来说,主要原因和我们现在过度全球化以后的“逆全球化”有关,因为有了网络、有了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人与人在空间上的隔阂逐渐消失,所以我们生活的世界在经济上趋于一体化,文化等方面的趋同效应也逐渐显现。比如在文化方面,地方性知识、风俗习惯,都有“整齐划一”的趋势。当然,与此同时,也意味着地方性知识的消失,或者说一些民族性的、有个性、有特点的东西正在消失。齐一化固然有它的优势,但是过度的全球化、统一化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所谓“内卷”的表现,有人概括了七个方面,在我看来最核心的方面就是缺乏创新,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还是学术研究,内卷就意味着重复和缺乏创新,既没有新的价值产生,也没有新的思想和理念出现,一句话,就是陷入到一种封闭的内部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对于消除“内卷”,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韩老师我觉得我们国家的领导人特别了不起,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了经济上避免内卷的举措,我们提出国际与国内经济双循环,这样就基本解决了经济上的“内卷”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上这些问题的解决,我觉得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个体生活,“内卷”现象会被逐渐消除。
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一定要学会顺应这个时代的潮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目标,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大的时代浪潮当中,只要不躺平,不掉队,我们都应该不用担心被“内卷”。
现在很多大学生,要么经常泡在图书馆自习室,要么经常待在实验室教研室,学余时间选择体育运动的还是比较少的,您认为科研学习和体育运动两者之间应该怎样平衡?
韩老师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成就事业的基础!教育部在前几年号召广大同学“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去锻炼,用意即在于此。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要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是最基本的保障。
现在我们很多同学觉得学习压力很大,我的体会是,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心理压力!记得在我做博士论文期间,人家都特别发愁,但我却觉得很轻松,那会儿正好是NBA总决赛期间,我每天都会看比赛,看完以后觉得还不过瘾,就找同事去球场打篮球。打完篮球再去写论文,效率非常高。这都是打球给我带来的好处。
其实,读书学习是静中求动,表面上看起来你不动,但实际上你的思想一直在活动,你要不断地去动脑筋思考。而运动则是动中求静,如果在打球的时候忘我地投入其中,那么内心就能体会到运动的乐趣。现在咱们本科生同学要上课、要读书,研究生同学要做实验、写学位论文,有的同学很焦虑。我建议大家多参加喜欢的运动,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家完全可以在两种生活模式之间进行自由切换,使得学习和运动相得益彰,做到动静互补,动静相和。
韩老师推荐书单
《老子》《论语注评》《史记》
《陶渊明集笺注》《文心雕龙》
《静静的顿河》《约翰·克里斯朵夫》
《美学》《历史研究》
和艺小派一起
为“聆听先生成长故事”
点个“在看”吧